铁合金出口量减价扬,监管风险不容忽视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铁合金51万吨,较去年同期(下同)减少35.4%;价值18.1亿美元,下降34.1%;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3542.8美元,上涨1.96%。
一、今年前10个月我国铁合金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1-10月出口量低位运行,出口均价高位震荡下行。今年我国铁合金出口量较去年大幅减少,呈现低位震荡态势。5月出口量达到年内最高值5.96万吨后开始震荡下行,9月份出口量降至3月以来最低值4.7万吨。10份出口量回升至 5.3万吨,同比减少8.7%,环比增长12.5%。同期,出口均价自去年10月份达到每吨6280美元历史高位后一路震荡下行,10月份出口均价为每吨2558.2美元,同比下跌59.3%,环比下跌21.5%。1-10月平均价格3542.8元,总体高于去年同期。(如下图)
(二)一般贸易出口为主。今年前10个月,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铁合金44.6万吨,减少33.5%,占同期我国铁合金出口总量的87.2%。同期,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式出口3.6万吨,增长23.3%,占7.0%。
(三)私营企业出口占5成以上。今年前10个月,我国私营企业出口铁合金27.1万吨,减少28.4%,占同期我国铁合金出口总量的51.3%。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4.3万吨,减少20.1%,占28%;国有企业出口8.1万吨,减少61.2%,占15.9%。
(四)主要对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地区出口。今年前10个月,我国对日本出口铁合金22.9万吨,减少32.3%;对韩国出口9.9万吨,减少26.7%;对美国出口3.5万吨,减少46.9%;对欧盟出口2.2万吨,减少50.9%。自上述4地出口量合计占同期我国铁合金出口总量75.5%。
(五)青海、内蒙古、天津和宁夏为主要出口省份。今年前10个月,青海出口铁合金10.5万吨,减少16.3%;内蒙古出口8万吨,减少21%;天津出口5.6万吨,减少1.6%;宁夏出口4.4万吨,减少42.4%。上述4个省份出口量合计占同期我国铁合金出口总量的55.8%。
二、当前制约我国铁合金出口的主要因素
(一)全球经济复苏趋缓,国际市场铁合金需求疲软。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和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增速回落的影响,全球制造业复苏停滞,钢铁市场需求疲弱,迫使钢铁企业压缩产能。2012年上半年全球62个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粗钢产量7.67万吨,同比增长0.88%,若扣除同期我国3.57亿吨产量和1.84%增幅,国外粗钢产量增长0.05%,同期日本和欧盟粗钢产量分别减少0.01%和4.56% 。欧元区制造业萎缩和国外粗钢产量停滞抑制了铁合金的外部需求。
(二)铁合金出口政策趋紧,我国铁合金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目前,我国对硅铁和稀土铁合金征收25%的出口关税,对其他大部分铁合金征收20%的出口关税,铁合金出口的高关税加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使得企业出口积极性减弱。此外,日韩等传统铁合金进口大国国内产能的快速扩张及逐渐多元化的进口来源,抑制了我国铁合金的国际市场份额。
三、监管风险 (一)铁合金行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铁合金产能过剩。今年1季度我国铁合金总产量为694.3万吨,同比增加13.1%,其中3月份产量为276.6万吨,环比增加20.9%,同比增加14.28% 。铁合金产量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的压力。尽管目前我国铁合金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不断加大,但短期内仍不能改变我国铁合金产大于需的局面,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
(二)“国门之盾”行动打击资源性产品出口走私取得新战果。“国门之盾”行动开展以来,全国海关围绕保护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全力打击资源性产品出口走私,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5月30日,全国海关共立案侦办出口环节涉税走私犯罪案件33起,案值20.76亿元,涉嫌偷逃税款2.13亿元,主要涉案商品包括稀土、硅、镁、铁合金等资源性产品,目前部分铁合金如钨铁价格开始回升,以前一些无法以原低价成交的正规出口企业也开始接到新的订单。
(三)铁合金等走私问题仍然突出,走私手法日趋复杂,各种走私手法更趋专业隐蔽。第一,小规模私营企业出口为主隐含走私风险。第二,采取包税方式揽货走私。如黄埔海关发现涉案走私团伙还在其他关区以包税方式揽货走私出口资源性矿产品,共走私硅铁、钼铁、钒铁等矿产品5473.5吨,该部分案值约1.31亿元,涉嫌偷逃税额2175万元。第三,采取伪造单证、低报价格手法走私。如银川海关5月24日成功查获的低报价格出口走私硅铁案。第四,采取伪报品名,高价值应证商品报成低价值无证商品手法走私。
为此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对铁合金产业的监管,大力打击铁合金类的资源性矿产品的走私,限制原料性产品直接和变相出口,保护我国不可再生资源;二是全力推进铁合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项目,促进铁合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