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风 是 什 么”
——从曾国藩家风说开去
马年新春,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栏目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不论是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还是幽默的“粑耳朵”,每个家庭都用善意与正直影响着下一代。家风好比是种子,好种出好苗,一个好的家风、好的家庭,可以让人走得更远。
谈到好家风和家族的长盛不衰,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应是曾国藩家族。“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家风让曾氏家族长盛不衰,曾氏家风对我们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谋发展又有什么启示呢?
在曾国藩看来,“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而“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曾国藩愿为“耕读孝友之家”,结合祖父星岗公早起、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治家之法,总结提炼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传家八宝”。
“八宝”是曾国藩“耕读孝友”家风的具体化。其中的“书”,指读书,知书达理,德才兼备。曾国藩教导子弟:“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所谓读书,一是保持学习型的人格,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行和技能;二是作为人生最大的娱乐,不断地熏陶自己淡泊清廉的情操和胸怀。所谓明理,就是明君子之理,圣贤之理。到了君子和圣贤的层次,就不再以穷与富作为人生的区别。无论穷富,都可保持君子圣贤的常态,这就是“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曾国藩早年也汲汲于功名,性格亦很急躁,在理学的约束和修炼下,常常心口不一,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双重性格”。那么当他在49岁说出这番话时,是否出自他的衷心呢?以笔者观之,此时的曾国藩对人生、对官场已经看得很通透,早年的“双重性格”也随着自身思想的成熟而渐渐趋于统一和稳定。再以曾纪泽从沙俄手里争回了伊犁这种“实功”和曾广均、曾昭抡等后代子孙多从事科学领域来佐证。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应是其肺腑之言。
读书是曾氏家风之第一要义,而明理则是读书的落脚点,在注重内心修养的同时,曾亦非常重视因材施教。例如:以纪泽之天赋,曾不主张其固于八股功名之学,也不强其为诗文灵秀之学,而鼓励其日积月累做考据之学,对其好书法亦大加赞赏。读书明理与因材施教的“好家风”,小到每个家庭,大到整个教育体系都可借鉴。家长可反思当你“望子成龙”,逼迫孩子学好校内课程之余还要补习英语、奥数、舞乐之时,可否想过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如何?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亦可反思,重成绩而轻品行、重分数而轻素质的应试教育是否符合教育的本原?“小家”长盛不衰离不开读书,“大国”崛起更需全民综合素质的支撑。如果每个小家庭都有“读书明理”的好家风,整个国家就会遍布“德才兼备”之人才 。
“蔬、鱼、猪”意为种菜、养鱼、喂猪。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还能做这类农活,但这三个字可引申为工作和实践。勤于工作不仅能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更能在实践中加深书本学习的感性认识。在曾的时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还未创立,但其“耕”的理念即是生产力的理论。没有个人和家庭“耕”,就不会有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积累。“蔬、鱼、猪”是曾勤劳持家的具体行动,“洋务运动”又是他实干兴邦的伟大实践。在这一点上,齐家治国是一以贯之的。站在我们今天,每个家庭都应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劳动理念,通过实干不断积累家庭财富,夯实社会基础,在成就自己“中国梦”的同时,也为国家繁荣贡献力量。
与“蔬、鱼、猪”一样,“早、扫”二宝强调的也是勤劳,是对家人提出的更高要求。有道是“一勤天下无难事”,而现在不少人却患上了“拖延症”,事情不拖到最后一刻往往没有决心去完成。但拖到最后,却常因时间紧迫达不到预期效果。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标准降低,理想远去,成为了庸庸碌碌之人。从这个角度“早”和“扫”又是毅力和自律的体现。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一天24小时,谁也不多,谁也不少。一个有早起家风的家庭日积月累会多出多少时间?一个勤于打扫的家庭,其成员内心的自律,绝非室内的整洁那么简单。放眼世界,中国凭什么能够短短三十多年里实现赶超,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坚韧,不断积小胜成大胜,由量变转质变。在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换挡期”,我们之所以有“三个自信”?靠的是全党、全国凝聚共识、埋头苦干、持之以恒。
考,指祭祖,讲的是孝。宝,指睦邻,讲的是和。曾国藩对长辈极尽恭敬孝顺,对子弟又能尽家长之责,谆谆善诱,诲人不倦。自古以来,我国以孝治天下,以孝廉举官员,是一种以小见大,以人为本的朴素的社会治理理念。孝亲爱家,而后效忠爱国;先有人伦,而后有国纲。“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国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这一传统的时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孝与和,不仅是好家风,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根基中根基。在物欲横流,“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老人倒地而没人敢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去哪儿了?“病人之病,忧人之忧”,和去哪儿了?家是社会的细胞、缩微的世界,家风生聚则奠定了社风。社会上所缺的,也是家庭中所缺的;社会上的呼唤,也只能靠家庭培养,人人践行,才能蔚然成风。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氏家族的“传家八宝”,已有近200年历史,但历久弥新;曾国藩之人格修养融“儒、法、道”于一体,从而赢得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美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转型期的中国,最需要共识的凝聚,价值的引领。愿君多读《曾国藩家书》,多学曾氏家风,传之于家,成之于国。
(作者:长沙海关办公室 陈周昊) |